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

輸在起跑線的劍橋生(上) - 馮睎乾

2016年6月24日 - 蘋果

電影《數造傳奇》(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)講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(Srinivasa Ramanujan)的故事,節奏明快,比預期中好看。片子沒拍他的童年,這裏不妨談談。拉馬努金生於一八八七年十二月,對「屯門媽媽」來說,顯然未起跑已輸了。他三歲前不大說話,得不到自己要吃的東西,會絕望地在泥中翻滾,又堅持把家裏器皿沿着牆壁排成直線,五歲憎恨老師,八歲要警長來恫嚇他才肯上學,最愛問刁鑽的問題如:「誰是世上第一個人?」當數學老師說,任何數被自己除都是一,他會立即反問:「零除零也是一?」像他這樣的小孩,在今天香港肯定無運行。其實在當年印度也沒有。

拉馬努金儘管不喜上學,但他確實聰明,每科都成績標青。但十六歲那年,他偶然看到卡爾(G. S. Carr)的《純粹與應用數學基本結果概覽》(A Synopsis of Elementary Result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),神魂顛倒,從此踏上不歸路──或乾脆說,他離開了同代人的主流跑道。《概覽》到底是甚麼奇書呢?編者卡爾只是普通數學導師,《概覽》是給當時英國學生用的「雞精書」,涵蓋五千條公式和無數定理,不附證明。拉馬努金一看就着迷了。書中公式因為沒有解釋,他只好苦苦思索,往往靈機一觸,無意中就發現其他不為人知的公式,這好比拿着普通的旅遊指南,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桃花源。

拉馬努金終日埋首《概覽》,仰望數學星河,其他科目都荒疏了,不但失去獎學金,更在四年間三度考試失敗,沒能考入馬德拉斯大學,得不到學位。二十歲的他玩數喪志,淪為雙失青年,令父母搖頭嘆息。當年印度是英國殖民地,教育制度跟香港相似,旨在將人操練為出色的螺絲,不鼓勵特立獨行或異想天開。拉馬努金是女媧補天時擱在一邊的石頭,於國於家無用,若非後來劍橋數學教授哈代(G. H. Hardy)賞識,肯定沒世而名不稱。關於他的命運大逆轉,明天待續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