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

偽善「愉快學習」 - 占飛

2015年11月23日 - 信報

殖民地教育是填鴨教育,中國傳統教育要死背死記。兩者都是操練,前人深信:學生只要勤操練,就可以得到好成績,連創作也如是,此謂之「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吟詩也會偷」也!教育改革,本意在推翻這種死操練方式,怎知愈改革愈多操練,教育界能不慚愧嗎?

昔之學子,頂多為考升中試、中學會考和大學入學試而操練。今之學童,不單要為升中、升大學的考試操練,中三要評核、小三要操練應付TSA、考小學也要操練應付面試。

據悉,如今連考幼稚園面試也要操練!一生人由3歲至18歲中學畢業,就要操練六七次,更不計課餘補習、彈鋼琴、拉小提琴、跳芭蕾、游水等的操練,整個童年和少年便在晨操夕練中度過!平地賽的馬匹,最多一星期操練三課,我們的孩子比馬還不如!

操練,英文是Deliberate Practice,即是:刻意、有目的、專注練習,直至成為「自動波」(automaton),就像游水、駕車,熟練了,就「自動波」懂得如何游,怎樣駕,不用思考也能應變。

工多藝熟,熟能生巧,是之謂也。古人不只認為操練得足夠,便可以掌握到技巧,還可以去到「藝」的境界,「不會吟詩也會偷」正是這個意思!

道德高地

儒家尋且認為:道德和修養也要操練。德育,便是少時操練出良好的習慣──站要正、坐要直、謹言慎行,溫、恭、儉、謙等,必須童年開始便操練,不可一刻違仁,即是「自動波」,長大了便不會走歪路、做壞人。

傳統教育重視操練,也許是出於無奈。學中文,先學字。中文字只有若干象形字和會意字可以通過理解學懂, 其餘必須死背死記。字的讀音,更除了死記外,別無他法。

占飛的「飛」字,也許見字形可理解其意思指「飛翔」,但何以讀「非」音呢?不能解釋,只能牢記。過去學寫中文字,更加非苦練不可,先牢記筆順──舊時學生寫字不依筆順,教師會打手背──寫毛筆字還要依足什麼「無垂不縮」的規矩。

學字如此,學計算亦如是。珠算,要背熟「三下五落二」之類的口訣。不用算盤了,也要念九因歌──三三歸九之類,連文盲的小販也背到滾瓜爛熟。整個傳統教育就是如此這般建築在操練之上。

這樣的學習方法,當然是苦,甚至是苦不堪言。可是,中國傳統從來就沒有「愉快學習」的概念。苦學嘛,學當然苦,不苦學,怎能得到書中的顏如玉、黃金屋呢?怎能「朝為田舍郎、暮登天子堂」呢?

殖民地填鴨教育,苦固然苦,但老一輩港人大多能適應。觀乎二戰後出生那幾代人的成就,不見得被填鴨教育埋沒了才能、局限了見識、荼毒了道德人格。也許,他們不是接受填鴨教育的話,成就會更高。可惜,歷史沒有「如果」,這樣的說法永無法證實或證偽。

跟遭殖民地教育填鴨的幾代人相比,今天的孩子更苦。老一輩還有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童年,到10歲左右才要為升中試操練。今之學童,3歲入幼稚園前已要操練。老一輩是死背死記教科書、筆記即可。今之學童,既要操練教科書、又要操練IQ題、推理題等刁鑽的考試方式,擔子更重。

更關鍵的是:老一輩死背死記時,可以大罵「萬惡殖民地填鴨教育」洩憤,自己站在「道德高地」,苦得來心安理得。

二重傷害

今之學童,已無殖民地教育可罵。他們接受的是聲稱「先進」(progressive)、公平、跟歐美國家接軌的教育,迫他們操練的是「愛」他們的父母、是希望他們「成材」的師長。

遭殖民地教育壓迫而要操練,為之厭惡、忿怒、憤慨等,不致內疚。今之學童,若然覺得父母師長要他們操練是壓迫,因而反感、忿怒、憤慨,可能會責怪自己,繼而內疚。那豈不是受「二重傷害」?

今之學童要飽受操練之苦,政府是始作俑者,不容抵賴。校方、教師和家長是共謀,不容卸責。若然沒有決心、沒有良方根除操練文化,至少不要再講「愉快學習」,那不單是虛假、偽善,還可能「雙綁」(double bind)了莘莘學子!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