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8日星期四

維他命D —— 何不DIY? - 陳潔玲

2014年5月8日 - 信報

上周本欄一雙俊男美女在沙灘上的日光浴照,令人眼前一亮,給原先沉悶乏味的題目「維他命D的迷思」,添了色彩。上文提及近十年間,醫學界留意到維他命D不單是小朋友骨骼牙齒健康的元素,更和成年人的心臟病、各類癌症、免疫病,甚至壽命長短,息息相關。

香港暫時未有驗維他命D的潮流,但在西方國家,這是熱門話題。到底「缺乏」維他命D,是否真有其事?若真是維他命D不足,應該怎樣補充?坊間隨時可買到的維他命D丸,有不同種類,又D2又D3的,有分別嗎?除了純維他命D,更有加鈣,甚至乾脆是多種維他命加礦物質,叫人眼花繚亂。

距離赤道愈遠的國家,冬季時缺乏陽光的日子愈長,因此歐美國家對維他命D不足的憂慮,是可以理解的。誠如上周所提,維他命D是日光(UVB)、皮膚和膽固醇的DIY自製品,從食物直接攝取的只是小部分。推想下去,即使我們身處香港,理應不乏陽光(陰霾阻擋了紫外線則作別論),但多少人是朝七晚十一,長期在室內工作,多見電腦少見陽光呢?

成年人維他命D不足的徵狀並不明顯。古今中外的愛情小說,不乏體弱多病的女主角,可能這些林黛玉型的小姐們,都因三步不出閨門,缺乏維他命D,才會整天怠怠倦倦,渾身不舒服,四肢無力。不過要達致這些徵狀,維他命D的水平應該是非常低了。要醫治已被證實缺乏維他命D的病人,沒有難度,打針食藥也可,不需大肆研究。

近十多年醫學界所問的是,維他命D不足,是否如吸煙、肥胖、酗酒等,影響全民健康?若是的話,提倡補充維他命D豈不令全民更健康,減少患心臟病、癌病、免疫病等等的機會?

避提D2 / D3分別

上周引述兩篇剛刊登的報告,結論都頗令研究人員失望。一篇綜合了二百六十八篇研究的廣泛性回顧,把維他命D和各類疾病的關係差不多全部推翻(註一)。但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同期刊登了另一篇最新的系統/整合分析(註二),顯示其疑中留情,不想「一錘定音」。這第二篇文章也不是小眉小眼之作,所綜合的文獻也有近百篇,涉及二十六個國家九十萬人。第一部分的觀察研究,上周已述,在此不贅。

第二部分整合了二十二個「對照試驗」的結果,頗堪咀嚼。近三萬人的整合資料,服用或沒有服用維他命D補充的人,在跟進最久近七年的期間,兩組死亡數字相若,都是二千五百多人。

研究人員可能對「沒有作用」的結果不服氣,便做學術上的「分組點票」(subgroup analysis),把服維他命D2和維他命D3的,分開來數人頭。

不少推銷維他命丸的廣告,都避提D2或D3的分別,因前者從植物照射紫外光提取,比較便宜,是很多「強化食品」(fortified food),如奶類製品或穀類「營養早餐」添加的成分。但研究發現,服食維他命D2的一方,有部分群組的死亡率,比沒有服用的另一方更高。抽起了D2,純分析D3的組別,則相對於不服藥的另一組,服用D3人群的死亡率,的確有些改善,減少了11%。

這番仔細的分析,背後大有玄機。D3比D2優勝,是因為維他命D在人體內,必須被轉化為可發揮作用的「有效分子」(化學名為1,25-hydroxyvitaminD)。別說是口服的補充,就是我們自己皮膚製造的維他命D,也要先經過肝臟,再經腎臟,才轉化出這隻1,25(因此慢性腎病人是缺乏維他命D的高危一族)。

不及天然食物好

D3被人體轉化為1,25的效果雖然不錯,但總不及天然食物好;相對來說,D2在體內的表現殊不理想,1,25的水平只有緩慢、短暫和微弱的提升。更尤甚者,若是D2加了鈣,體內的1,25會不升反跌,製造了反效果!

因此,不要以為勤力吃維他命丸,或吃「強化食品」便一定對身體有益。要吃不如吃天然的維他命D,例如魚、肝臟和蛋黃(但又擔心膽固醇呢)!前文已提及,要身體製造足夠的維他命D,不外是一星期三次,每次半小時,讓臉部和前臂直接露在戶外的陽光下。

學術的結論日新月異,用傳統智慧過健康的生活卻是錯不了的。這「陽光」建議和運動處方的「劑量」不謀而合。若現在正是你的午餐時分,不如就放下報紙,找個公園,或遠離車路、空氣好一點的長廊,在戶外步行三十分鐘,再戰下午吧!

註一:BMJ 2014;348:g2035

註二:BMJ 2014;348:g1903

香港家庭醫學學院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